物産中大以供應鍊思維助力浙吉對口合作 實現社會與經濟效益雙豐收

2019-12-04

1.jpg

望着裝載着滿滿一車玉米的貨車遠去,吉林省洮南市家庭農場主王洪豔拍了拍身上的灰塵,感到身心無比輕松。“自從實施‘雨露計劃’後,我們農場規模化玉米種植從最初的1.8萬畝擴張到了6.3萬畝,再也沒有擔心過玉米賣不出去、價格賣不高。”王洪豔說。

2.jpg

在吉林實施“雨露計劃”的,正是物産中大集團。2018年以來,物産中大積極落實浙吉對口合作,奔赴東北與當地家庭農場合作“深耕”黑土地,通過供應鍊集成服務模式來改造提升東北大糧倉的玉米種植産業,助力當地種植戶豐産、豐收。尤其是今年玉米收獲後,“雨露計劃”成效愈發顯現,引導當地農戶由傳統手掰棒子轉變為籽粒直收、顆粒烘幹歸倉,改變了當地粗放式的作業習慣。當地玉米畝産也由425公斤提升至最高643公斤,畝産量提高了51%。

3.png

缺技術、缺市場、缺資金、靠天吃飯,是東北傳統玉米種植不得不面對的現狀。“‘雨露計劃’的本質是保供、保産、保銷、保險和保盈。當地家庭農場進行土地流轉并負責玉米種植,物産中大提供金融、技術和管理服務,引入數字農業技術、收入保險等金融工具護航,種出來的玉米通過物産玉米供應鍊平台銷售,銷售利潤與農場、流轉土地的農民共享。”物産化工業務總監兼糧化部總經理谷偉說。

4.png

此外,物産中大還探索沒有補貼的市場化純商業保險——“玉米産量保險”,直接鎖定種植利潤,轉移農戶種植收入風險。“今年,我們主動提出要參保,隻要支付每畝48.51元的保費,就可以保障每畝1276.5元的種植收益,既不用擔心受災減産,更不用擔憂谷賤傷農。”王洪豔告訴記者,當地多個家庭農場正在積極尋求加入“雨露計劃”。

“‘雨露計劃’是省屬國企落實浙吉對口合作的一次有益嘗試和成功實踐,通過‘規模經營+科技種植+保險+期貨+基差收購’商業模式創新,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。”物産中大集團董事長、黨委書記王挺革說。

目前,2019年“雨露計劃”涉及3000多戶農民,包括5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,為當地創造臨時用工人數1.3萬多人次、創收200餘萬元。據了解,物産中大還将充分發揮自身優勢,研判玉米種植産業鍊、土地指标流轉、産業方面的投資,将“雨露計劃”推向黑龍江、遼甯、山東等地。

轉載自《浙江日報》2019年12月4日一版要聞

 記者 金梁 通訊員 張旭虹(物産化工)